□ 周凌云
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
那天与同一批考上公务员的同事闲聊,蓦然发现,自己已在法院经历了整整十个春夏秋冬的季节更替。正如陈奕迅的那首《十年》里传唱的“十年之前,你不认识我,我不属于你……”歌词虽略带忧伤,却很契合此时此刻的心境。
入院第二年,我就被安排到了执行庭。初接手执行案件,发现课本上的法学理论鲜有“用武之地”,而且许多“老执行”认为,内向腼腆的我根本不适合干执行工作。既来之则安之,我唯一的选择便是虚心拜师,跟在老法官身边学习,察言观色,用心掌握与被执行人斗智斗勇的经验与技巧。四年执行战线上风里来、雨里去的磨砺,让我逐渐褪去了青涩,得到了同事和当事人的认可。
2016年1月,全省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法院的首批员额法官名单公布,自己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。于是乎,工作日的白天,开庭、接待当事人、组织调解、撰写裁判文书等事务安排得满满当当。
每当妻儿已入睡,夜深人静的时候,我会来到书房,打开电脑,耳机里放着舒缓的轻音乐,手指在键盘上有节奏地敲击,记录一天或一段时间的所见所闻、所思所想,写一写身边的人、身边的事儿,用文字的方式传播法院的“好故事”“好声音”。
很开心,“办案+写作”的模式开阔了自己的视野,也有了更多意外的收获。在自己的“朋友圈”里,多了上百位省内外的同好。繁忙的工作之余,一群有相同工作经历的人会聚在QQ群、微信群里,侃侃大山、吹吹牛,分担烦恼,分享喜悦。
而今,“95后”的小伙伴也陆续走出校园、走进法院,而我这个原先老前辈口中的“小周”也已然成了小年轻眼里的“老周”。
上千件审判、执行案件,几百篇发表文章,几十本荣誉证书,三枚立功奖章……这些,是对我在法院十年履历的最好见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