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为青年?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确定的年龄分段,15~44周岁之间都属于青年。下面,我们来谈谈“广义”的青年。
近些年来,青年总是站在舆论的“风口浪尖”上,从“啃老族”到“月光族”再到“人间不值得”,一系列丧文化的标签打在年轻人身上,好像青年该有的样子只在百年前存在过。
那时的青年,在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,苦苦追寻救亡图存之路。1919年6月28日,中国代表义愤填膺地拒绝在凡尔赛合约上签字,这把远隔万里的怒火化作漫漫长夜里一束不可磨灭的光,点燃了五四运动的薪火,照亮了中华民族觉醒的道路。
那时的青年,他们不惜“三贴三放”。贴上金钱、住所和自由,放弃高薪、家产和社会地位,为建党事业来回奔波、舍生忘死。他们在奔波与安逸之间选择了奔波,在牺牲与苟且之间无视了苟且。于是,在嘉兴南湖的红船上,平均年龄仅28岁的“一大代表”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,让中国走出了风雨如磐的困局。
有一家外国媒体曾经这样评价,世界上有群“最勤奋的人”,在短短几十年间,把一个落后的中国变成经济总量世界第二,他们就是中国的“50后”“60后”。文章最后还发问到:这群最勤奋的人已经老了,中国还有这么勤奋的人吗?还有那奔涌不息的后浪么?
鲁迅先生说:“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,只是向上走,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。能做事的做事,能发声的发声。有一分热,发一分光,就令萤火一般,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,不必等候炬火。此后如竟没有炬火,我便是唯一的光。”
2020年6月,在新疆加勒万河谷,中印冲突,4个鲜活的生命,永远定格。最小的战士叫陈祥榕,牺牲的时候才不到19岁。看,这就是当代青年的代表,在民族大义面前宁可流血牺牲,也寸土不让。
同样是在2020年,我国832个贫困县实现全部摘帽,全国近1亿人摆脱绝对贫困。8年间,300多万名驻村干部、第一书记和数百万名基层工作者日夜奋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,一双双穿破的行军鞋、一张张手绘的扶贫地图和一本本记满的日记本是他们“无言”的传承。在我看来,现在的青年仍然不惧牺牲,他们把最后的力气留给绵延群山,把最大的不舍洒向条条江河。
“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,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,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。”当国家需要,青年是那与母亲挥手告别后擦泪坚定参军的战士;当国家需要,青年是那从城市前往农村,在大山留下最美韶华的儿女;当国家需要,青年是那四处支援,哪里需要去哪里的勇士;当国家需要,青年也是那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发光发热的你。
本文刊发于2023年5月20日《衢州日报》3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