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执行难,难执行。”这是执行工作的咏叹调。
去年7月底,我接手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执行,标的额达55万元。经调查,被执行人谢某早些年就北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做生意,在本地无财产线索。通过委托当地法院调查,几天后传来好消息——被执行人名下有一套房产,遂委托其在当地房管部门进行了查封。
为维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,加快房产的处置变现,我马上订购车票,和同事乘车北上。抵达目的地,九月的哈尔滨已有了一丝寒意,穿着短袖的我们走在大街略显另类,当地居民已秋装上身。
在当地法院的配合下,我们现场查找被执行人谢某的房产。在当地居民热心指引下,我们沿着房子的标牌,找到32幢、30幢、28幢、16幢……可是谢某所在的12幢一直未见踪影。一个老街坊透露:“12幢早已经拆迁了。”
见此情形,我们遂来到辖区派出所,经查询谢某的户籍登记信息仍是12幢的地址,登记的电话已停机。我们再次来到房管部门,显示谢某名下仍有该套房屋的登记信息。
“明明有登记,却找不到。”我们好苦恼。“房子拆没拆迁,社区应该最清楚。”已是时值中午,饥肠辘辘的我们草草吃了碗面,又敲开了社区的门。经社区工作人员核实,被执行人所在的12幢楼确已拆迁。
我们又马不停蹄地来到拆迁办,通过查询谢某的身份信息却查不到拆迁的信息,又通过房屋信息倒查,该套房屋的拆迁协议却是案外人签的。这是咋回事?通过调取档案,事情的真相慢慢浮出水面,原来早在发生涉案纠纷之前,谢某就与案外人任某签订了赠与合同,并办理了公证。在房子拆迁当年,任某也就理所当然成了受益人。
晚上躺在床上,我辗转反侧,不能入眠。我打开灯,跟同事商量起了下一步的执行方案。“按照被执行人的年龄,现在可能已经有退休工资了。”同事的一句话,让我们再次兴奋起来。第二天一大早,我们来到社保局调取了谢某的养老金账户情况,居然意外查到了最新的手机号码。我拨通了电话,确认电话那头就是谢某。“我在山西处理一些事情,我会尽快回江山协商处理的。”谢某在电话里承诺道。
“法官,我回来了。”一个月后,两个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坐在了一起。原来,十多年前,谢某就与董某相识,并合伙用董某的证券账户炒股,起先赚了2万余元,后来越亏越多。“亏的都算我的,以后我会慢慢还的。”结算后,谢某写下了欠条。
“股市亏掉的,也不能全怪他。”董某表示谅解并同意让步,“他承担10万元损失,其他的我自己承担。”次日一大早,谢某带着家人东拼西凑的10万元来到法院。临别,两位老人握了握手,给了彼此一个深情的拥抱……
“我以为这笔钱要不回来了,还是你们有办法。”董某的话语常回响在我耳畔。我常常在想,面对执行路上“山穷水复”的僵局,有些时候只要我们多想点办法、多坚持一会儿,说不准下一刻就能收获“柳暗花明”的惊喜。(作者系浙江省江山市人民法院执行局执行员)